馬鈞[魏朝發明家]

馬鈞[魏朝發明家]

馬鈞,字德衡,扶風(今陝西扶風)人,生活在漢朝末期,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。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,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,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,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。馬鈞最突出的表現有還原指南車;改進當時操作笨重的織綾機;發明一種由低處向高地引水的龍骨水車;製作出一種輪轉式發石機,能連續發射石塊,遠至數百步;把木製原動輪裝於木偶下面,叫做“水轉百戲”。此後,馬鈞還改制了諸葛連弩,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。

基本信息

人物介紹

馬鈞,字德衡,三國時期魏國扶風(今陝西省興平縣)人,生活在東漢末年這一時期。生卒年代不詳。

三國志大戰3馬鈞形象 三國志大戰3馬鈞形象

出身貧寒。他是中國古代的機械大師。他的不少發明創造對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。因為他在傳動機械方面有很深的造詣,所以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很高,稱他為“天下之名巧”。馬鈞從小口吃,不善言談。但是他很喜歡思索,善於動腦,同時注重實踐,勤於動手,尤其喜歡鑽研機械方面的問題。馬鈞早年生活比較貧困,長時間住在鄉間,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改革,並且作出了突出貢獻。

馬鈞少年遊樂,未認識到自己的才華。當博士時,生活貧困,於是改進綾機,並因此而出名。後來,在魏朝擔任給事中,同時研製機械。他雖然一生不大得志,但刻苦鑽研,設計製造出多種機械。魏明帝時,見當時織機五十條經線者有五十躡(腳踏操縱板),六十條經線者六十躡,便將織機一律改為十二躡,大大提高了功效。在洛陽時,又發明了排灌水車,名叫“翻車”,它利用人力可以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。他還研究製造出指南車,改進了諸葛亮的連弩,改進了攻城用的發石車。他製造的“水轉百戲”以水為動力,以機械木輪為傳動裝置,使木偶可以自動表演,構思十分巧妙。

生平記事

馬鈞 馬鈞

馬鈞 ,魏給事省中。少而游豫,不自知其為巧也。當此之時,言不及巧,焉可以言知乎?為博士居貧,乃思綾機之變,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。鈞為給事中,與常侍高堂隆、驍騎將軍秦朗爭論於朝,言及指南車,二子謂古無指南車,記言之虛也。於是二子遂以白明帝,詔鈞作之,而指南車成。鈞見諸葛亮連弩,曰:‘巧則巧矣,未盡善也。’言作之可令加五倍。又患發石車,有裴秀者,上國之士也,精通見理,聞而哂之。乃難鈞,鈞口屈不對。裴子自以為難得其要,言之不已。傅玄駁之。安鄉侯曹羲與秀同,後服鈞,告武安侯曹爽,武安侯忽之,不果試也。

人物影響

新式織綾機

綾是一種表面光潔的提花絲織品。中國是世界上生產絲織品最早的國家。可那時所以生產效率還很低。中國勞動人民才在生產實踐中逐步發明了簡單的織綾機。這種織綾機有一百二十個躡(踏具),人們用腳踏躡管理它,織一匹花綾得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。後來,這種織綾機雖經多次簡化。可到三國時,仍然是五十根經線的織綾機五十躡,六十根經線的織統機六十躡,非常笨拙。馬鈞看到工人在這種織綾機上操作,累得滿身流汗,生產效率很低,就下決心改良這種織綾機,以減輕工人的勞動。於是,他深入到生產過程中,對舊式織綾機進行了認真研究,重新設計了一種新式織綾機。新織綾機簡化了踏具,改造了桄運動機件(即開口運動機件)。原來的織綾機五十根經線的五十躡,六十根經線的六十躡,綜控制著經線的分組、上下開合,以便梭子來回穿織;躡是踏具。馬鈞統統將其改成十二躡。經過這樣一改進,新織綾機不僅更精緻,更簡單適用,而且生產效率也比原來的提高了四、五倍,織出的提花綾錦,花紋圖案奇特,花型變化多端,受到了廣大絲織工人的歡迎。新織綾機的誕生,是馬鈞一生中最早的貢獻,它大大加快了中國古代絲織工業的發展速度,並為中國家庭手工業織布機奠定了基礎。

指南車

指南車 指南車

指南車是一種辨別方向的工具。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創造了指南車 。據中國古史上傳說,4000多年前,黃帝和蚩尤作戰,蚩尤為使自己的軍隊不被打敗,便作霧氣,使黃帝的軍隊迷失了方向。後來,黃帝製造 了指南車

靠指南車辨別了方向,終於打敗了蚩尤。又傳說3000年前,遠方的越裳氏(在今越南)派使臣到周朝,迷失了回去的路線,周公遂製造指南車相贈,以作為指向工具。這些故事,雖然是傳說,特別是蚩尤作霧,更是一種神話,但是中國指南車的發明,實在是極為久遠的事情。東漢時期,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就曾利用純機械的結構,創造了指南車,可惜張衡造指南車的方法失傳了。

到三國時期,人們只從傳說上了解到指南車,但誰也沒見過指南車是啥模樣。當時,在魏國作給事中官的馬鈞對傳說中的指南車極有興趣,決心要把它重造出來。然而,一些思想保守的人知道馬鈞的決心後,都持懷疑態度,不相信馬鈞能造出指南車。有一天,在魏明帝面前,一些官員就指南車和馬鈞展開了激烈的爭論。散騎常侍高堂隆說:"古代據說有指南車,但文獻不足,不足為憑,只不過隨便說說罷了。"驍騎將軍秦朗也隨聲附和道:"古代傳說不大可信,孔夫子對三代以上的事,也是不大相信的,恐怕不能有什麼指南車。"馬鈞說;"愚見以為,指南車以往很可能是有過的,問題在於後人對它沒有認真鑽研,就原理方面看,造指南車還不是什麼很了不起的事。"高堂隆聽後輕視地冷冷一笑。秦朗則更是搖頭不已,他嘲諷馬鈞說:"你先生名鈞,字德衡,鈞是器具的模型,衡能決定物品的輕重,如果輕重都沒有一定的標準,就可以作模型嗎?"馬鈞道:"空口爭論,又有何用?咱們試製一下,自有分曉。"隨後,他們一起去見魏明帝(曹睿),明帝遂令馬鈞製造指南車。馬鈞在沒有資料,沒有模型的情況下,苦鑽苦研,反覆實驗,沒過多久,終於運用差動齒輪的構造原理,製成了指南車。事實勝於雄辯,馬鈞用實際成就,勝利地結束了這一場爭論。馬鈞製成的指南車,在戰火紛飛、硝煙瀰漫的戰場上,不管戰車如何的翻動,車上木人的手指始終指南,引起了滿朝大臣的敬佩,從此,"天下服其巧也"。這充分表現了馬鈞肯刻苦鑽研,敢想、敢說、敢做的精神。

龍骨水車

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

在以前中國許多地區都廣泛使用著一種龍骨水車。也叫翻車。它套用齒輪的原理使其汲水,很是好用。中國套用水車有著悠久的歷史。大約在東漢時期,翻車就出現了,據古籍記載,東漢末年有個叫畢嵐的人曾有翻車的製造,但那時的翻車還比較粗糙,大抵應該說是中國鄉村歷代通用的龍骨水車的前身。直到三國時期,機械發明家馬鈞重新發明創造了一種新式翻車,才使得翻車廣泛推廣套用,從而形成了從東漢到三國翻車的正式產生。

據《後漢書·張讓傳》記載,東漢中平三年(公元186年),畢嵐曾製造翻車,用於取河水灑路。馬鈞在京城洛陽任職時,城內有地,可闢為園。為了能灌溉,他製造了翻車(即龍骨水車)。清代麟慶所著的《河工器具圖說》記載了翻車的構造:車身用三塊板拼成矩形長槽,槽兩端各架一鏈輪,以龍骨葉板作鏈條,穿過長槽;車身斜置在水邊,下鏈輪和長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,在岸上的鏈輪為主動輪;主動輪的軸較長,兩端各帶拐木四根;人靠在架上,踏動拐木,驅動上鏈輪,葉板沿槽刮水上升,到槽端將水排出,再沿長槽上方返回水中。如此循環,連續把水送到岸上。馬鈞所制的翻車,輕快省力,可讓兒童運轉,“其巧百倍於常”,即比當時其他提水工具強好多倍,因此,受到社會上的歡迎,被廣泛套用。直到20世紀,中國有些地區仍使用翻車提水。

馬鈞當時在魏國作一個小官,經常住在京城洛陽,當時在洛陽城裡,有一大塊坡地非常適合種蔬菜,老百姓很想把這塊土地開闢成菜園,可惜因無法引水澆地,一直空閒著。馬鈞看到後,就下決心要解決灌溉上的困難。於是他又在機械上動腦筋。經過反覆研究、試驗,他終於創造出一種翻車,把河裡的水引上了土坡,實現了老百姓的多年願望。馬鈞創造的這種翻車,"其巧百倍於常",用時極其輕便,連小孩也能轉動。它不但能提水,而且還能在雨澇的時候向外排水。可見進步之多,功效之高。這種翻車,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,從那時起,一直被中國鄉村歷代所沿用,直至實現電動機械提水以前,它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。

水轉百戲

馬鈞在傳動機械方面的研究,造詣是很深的,成績也是極其卓著的。"水轉百戲"的研製成功,足以說明這

記里鼓車 記里鼓車

一點。 一次,有人進獻給魏明帝一種木偶百戲,造型相當精美,可那些木偶只能擺在那裡,不能動作,明帝覺得很遺憾。明帝問馬鈞:"你能使這些木偶活動嗎?"馬鈞肯定地回答道:"能!"明帝遂命馬鈞加以改造。沒有多久,馬鈞則成功地創造了"水轉百戲"。他用木頭製成原動輪,以水力推動,使其旋轉,通過傳動機構。這樣,上層的所有陳設的木人都動起來了。有的擊鼓,有的吹蕭,有的跳舞,有的耍劍,有的騎馬,有的在繩上倒立,還有百官行署,真是變化無窮。並且這些木人出入自由,動作極其複雜,巧妙程度使原來的百戲木偶無法比擬。"水轉百戲"的研製成功,在中國古代木偶藝術中,應該說是非常卓越的創造。它雖然是供封建統治者玩樂的東西,但從另一方面看,馬鈞已能熟練掌握和巧妙利用水利和機械方面傳動的原理。

軍事發明

由於馬鈞掌握了軍事原理,因而他在軍事上兵器製造方面也有不少發明創造。從歷史文獻當中可以證明,他在兵器學方面的精深研究,足以和同時代的軍事學家諸葛亮相比。

連弩 連弩

那時候,魏國和蜀國經常打仗。蜀國大軍事家諸葛亮在出師北伐時,曾發明了一種可以把箭接連發射出去的連發射遠器--連弩。它每次可發數十箭,威力很大。魏軍在戰場上揀到,頗感驚奇。當時已經年老的馬鈞看到連弩後,認為這種兵器很好,說:"巧是很巧了,但還有不到的地方,如再改進一下,威力還可增加五倍。"於是,他便將連弩進行了改進,果然效果甚佳。功效可提高五倍。

漢末時官渡之戰,曹操曾使用“發石車”攻擊袁紹的陣地,但只能單發,效率不高。馬鈞擔心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,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頭。馬鈞在原來作戰用的發石車的基礎上,重新設計出了一種新式的攻城武器——輪轉式發石車。原來的發石車,象個大天平,一頭掛著一個斗,斗里裝滿大小石頭,另一頭掛著許多根繩子,作戰時,兵士們一齊用力拉繩子這頭,裝石頭那頭就飛快地翹起來,這樣,石頭就被拋出去打擊敵人。這種發石車缺點很多,每發射一次,都要花費一些時間,而且效果不大。馬鈞設計的新式輪轉式發石車,則克服了這些缺點。它是利用一個木輪子,把石頭掛在木輪上,這樣,裝上機械帶動輪子飛快地轉動,就可以把大石頭接連不斷地發射出去,使敵方來不及防禦。馬鈞曾用車輪子來做試驗,可以連續把幾十塊磚瓦射出幾百步遠(一步約合1.45米),這在當時說來,威力是相當大的。

馬鈞[魏朝發明家] 馬鈞[魏朝發明家]

然而,這種設計卻遭到地圖學家裴秀的譏笑和發難,但得到文學家傅玄的理解和支持。傅玄對安鄉侯曹羲說,馬先生要製造的是國家之精器、軍隊之要用,只要費一點木材,用兩個人,就能製造,不妨試驗一下,免得埋沒有用的東西。曹羲接受了這個建議,並把情況轉告給武安侯曹爽。但曹爽未予理睬。對此,傅玄感慨地說,試驗一下,本來是極易辦到的事,馬先生是有名的巧人,尚且不受重視,何況那些懷才的無名之輩呢?

馬鈞善於巧思,注重實踐,對技術問題有自信心,但不擅長辭令。

馬鈞在手工業、農業、軍事等方面有很多發明創造,是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機械製造家,就是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當中,也不多見,堪稱一代機械大師,當時,有位叫傅玄的文學家曾稱讚他說:"馬先生,天下之名巧也。"但由於封建統治階級腐敗沒落,馬鈞的許多發明創造沒有得到重視。他的一生,從少年到老年,一直不得志,雖然他曾作過給事中官,但他的工作仍然受到阻撓和蔑視,技巧一直未得到順利發展的機會。儘管文學家傅玄曾幾次在魏國貴族安鄉侯曹義、武安侯曹爽那裡推薦他,也還是沒有受到重視。傅玄對此感慨頗深地說:"馬先生的巧,雖古時的公輸般(魯班)、墨翟,以及漢代的張衡,也比不過,但公輸般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,張衡和馬鈞的一生卻不能發揮其長,真是最可痛心的事。"傅玄的話道出了在封建社會裡多少發明家被埋沒了的事實。

馬鈞對中國的貢獻,雖然沒有被封建貴族所重視,但他的發明創造卻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,一千多年來,他的功績和美名一直被勞動人民所傳頌。

馬鈞傳

【原文】馬先生鈞,字德衡,天下之名巧也。少而游豫,不自知其為巧也。當此之時,言不及巧,焉可以言知乎?

【譯文】馬鈞先生,字德衡,是天下聞名的技術高超的人。他年輕時過著遊樂的生活,自己不知道有技術。在這時候,他從不對人家談到技術,又怎么談得上有人知道他呢?

【原文】為博士,居貧,乃思綾機之變,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。舊綾機五十綜者五十躡,六十綜者六十躡,先生患其喪功費日,乃皆易以十二躡。其奇文異變因感而作者,猶自然之成形,陰陽之無窮。此輪扁之對,不可以言言者,又焉可以言校也?

【譯文】他當了博士,生活貧困,就想改進織綾機,不用說什麼人們就知道他技術巧妙了。舊式的織綾機,五十綜(綜:織綾機上經線的分組)的用五十個躡(躡:織綾機上的踏具),六十綜的用六十個躡,馬先生認為這樣的設計費力費時,於是他改進機械,全都改用十二個躡。改進以後,可以隨心所欲織出各種奇妙的花紋,織成後看上去象是天然形成的一樣,又象陰陽二氣反覆變化無窮。這正象製造輪子的工人(輪扁:古代製造輪子的工人)回答別人的詢問:那巧妙的地方是沒法用言語說明的,又怎么能用言語去檢驗它呢?

【原文】先生為給事中,與常侍高堂隆、驍騎將軍秦朗爭論於朝,言及指南車。二子謂古無指南車,記言之虛也。先生曰:“古有之。未之思耳,夫何遠之有?”二子曬之曰:“先生名鈞,字德衡,鈞者器之模,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輕重,輕重無準而莫不模哉!”先生曰:“虛爭空言,不如試之易效也。”於是二子遂以白明帝,詔先生作之,而指南車成。此一異也,又不可以言者也。從是,天下服其巧矣。

【譯文】先生任給事中官職時,有一次,和散騎常侍高堂隆、驍騎將軍秦朗在朝廷上爭論關於指南車的事。他兩個說,古代根本沒有指南車,記載上的說法是虛假的。先生說:“古代是有指南車的。我們沒有去想到它罷了,哪是什麼遙遠的事呢!”兩人嘲笑他說:“先生大名是鈞,大號是德衡。‘鈞’是陶器的模具,‘衡’是定東西輕重的,你現在這個‘衡’定不出輕重,還想做得出模具來嗎!”。先生說:“講空話,瞎爭論,還不如試一試可以見效。”於是兩人把這事報告明帝,明帝下令要先生把它製作出來,後來,他就把指南車造成了。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,又是沒法用言語說清楚的。從此之後,天下人都佩服他的技術高明了。

【原文】居京師,都城內有地可以為園,患無水以溉。先生乃作翻車,令童兒轉之,而灌水自覆,更入更出,其功百倍於常。此二異也。

【譯文】他住在京師,城裡有地可以種植菜蔬,但愁的是近旁沒有水可以灌溉。先生就製作了翻車,叫年輕人(童兒:年輕人)轉動它,汲來的可以自行倒出流到地里,翻車裡外轉動,效率大大超過平常水車。這是第二件奇妙的事情。

【原文】其後有人上百戲者,能設而不能動也。帝以問先生:“可動否?”對曰:“可動。”帝曰:“其巧可益否?”對曰:“可益。”受詔作之。以大木雕構,使其形若輪,平地施之,潛以水發焉。設為女樂舞象,至令木人擊鼓吹簫;作山嶽,使木人跳丸、擲劍,緣垣、倒立,出入自在,百官行署,春磨、鬥雞,變化百端。此三異也。

【譯文】後來有人進貢一套雜技模型,只能作擺設不能活動。皇帝問先生:“你能使得它們動起來嗎?”回答說:“可以活動。”皇帝說:“可以做得更巧妙些嗎?”回答說:“可以更好。”於是他就接受皇命製作了。他用大木頭又雕又削,做成輪子的形狀,放在地上,下面設機關用水裡發動。上面製作了女子奏樂舞蹈的偶像,還有木偶打鼓、吹簫、疊羅漢,還可以使木偶丟木球、擲劍、走繩索、翻筋斗,動作靈活,還有木偶坐堂審案,舂米磨麵、鬥雞等各種各樣的動作。這是第三件奇妙的製作。

【原文】先生見諸葛亮連弩,曰:“巧則巧矣,未盡善也”言作之可令加五倍。又患發石車,敵人於樓邊懸濕牛皮,中之則墮,石不能連屬而至。欲作一輪,懸大石數十,以機鼓輪,為常則以斷懸石,飛擊敵城,使首尾電至。嘗試以車輪懸瓴甓數十,飛之數百步矣。

【譯文】先生看到諸葛亮設計的連弩,說:“這東西巧是很巧,但還不頂完善。”他說,他可以做出一種連弩,發箭的效率能增加五倍。又認為發石車效果差,如果敵人在城樓邊掛起濕牛皮,發過去的石子碰上牛皮就滑落下來,發石車又不能連續發射。他想製作一種輪子,掛上幾十塊大石頭,用機械轉動輪子,輪上懸石的繩子按一定節奏斷掉,石子拋射到敵人城樓,可以迅速地接連拋射。他曾經試驗用個車輪掛上幾十塊磚頭瓦塊,可以拋射到幾百步遠的地方去。

【原文】有裴子者,上國之士也,精通見理,聞而哂之。乃難先生,先生口屈不能對,裴子自以為難得其要,言之不已。傅子謂裴子曰:“子所長者言也,所短者巧也。馬氏所長者巧也,所短者言也。以子所長,擊彼所短,則不得不屈;以子所短,難彼所長,則必有所不解者矣。夫巧者,天下之微事也,有所不解而難之不已,其相擊刺,必已遠矣。心乖於內,口屈於外,此馬氏之所以不對也。”

【譯文】有位裴先生,是京師的著名人士,見識精深,聽到先生的事情,就譏笑他。他去到先生那裡和先生辯論,先生被他說得沒法應對。裴先生自以為擊中先生要害,不停地滔滔議論。傅先生對裴先生說:“您的長處是會講話,短處是沒有巧思。馬先生的長處是有巧思,短處是不會講話。用您的長處,攻他的短處,當然他不能不屈服了;但如果用你的短處,去較量他的長處,那您一定有許多不理解的地方。機巧之類,是天下極微妙精深的事情,您並不理解還要不停攻擊,那攻擊的內容,一定離題萬里了。他內心並不同意您,但嘴上又說不過,這就是馬先生不再應對你的責難的原因了。

【原文】傅子見安鄉侯,言及裴子之論,安鄉侯又與裴子同。傅子曰:“聖人具體備物,取人不以一揆也。有以神取之者,有以言取之者,有以事取之者。有以神取之者,不言而誠心先達,德行顏淵之倫是也。以言取之者,以變辯是非,言語宰我、子貢是也。以事取之者,著政事冉有、季路,文學子游、子夏。旦聖人之明盡物,如有所用,必有所試。然則試冉、季以政,試游、夏以學矣。游、夏猶然,況自此而降者乎?何者?懸言物理,不可以言盡也;施之於事,言之難盡,而試之易知也。今若馬氏所欲作者,國之精器、軍之要用也。費十尋之木,勞二人之力,不經時而是非定。難試易驗之事,而輕以言抑人異能,此猶以己智任天下之事,不易其道以御難盡之物,此所以多廢也。馬氏所作,因變而得,是則初所言者不皆是矣。其不皆是,因不用之,是不世之巧無由出也。夫同情者相妒,同事者相害,中人所不能免也。故君子不以人害人,必以考試為衡石,廢衡石而不用,此美玉所以見誣為石,荊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。

【譯文】傅先生去見安鄉侯,談到裴先生和馬先生說的一套話,安鄉侯的看法和裴先生一樣。傅先生說:“聖人一身之中,具有各種才能德行,他選取人才並不局限於一個方面。有的以品德方面選取,有的從口才方面選取,有的從能力方面選取。從品德方面選取的人,不聽他的言論就能看出他的誠心誠意,象德行類的顏淵等人就是。從口才方面選取的,能明辨是非、有機變,言語類的宰我、子貢等人就是。從能力方面選取的,如政治上有能力的冉有、季路,文學上有能力的子游、子夏。即使聖人有理解一切的明智,但要選用人材,就一定要先加以考驗。因此,他就考驗了冉有、季路的政治才能,考驗了子游、子夏的文學才能。對這些人尚且如此,何況不如他們的人呢!為什麼這樣?空談理論,有很多事情是無法講得清楚的,如果加以實踐,講不清楚的地方,一考驗就容易得到證明了。馬先生所要製作的,是國家精密的器械,軍事上重要的戰具,化費十丈木材,用去兩個人的勞力,不需多少時間,就可知道是錯是對。去責難那種很容易考驗出結果的事情,隨便用言語去壓抑別人的才能,這猶如用自己的老一套去做天下的事,用不變的方法看待層出不窮的新事物,事情當然就辦不好了。馬先生所製作的,都是創新的東西,因此他開頭的所說所為,不會馬上就正確,為了他有時會有錯誤,就不去支持他、任用他,那末傑出的奇才就無從產生了。同時愛一個人的人們相互妒忌,同類工作的人互相誹謗,一般人都不能避免。所以君子不因為個人的私心去傷害別人的事業,一定要以實際考驗來作標準。丟開實際考驗這個標準不用,這就是為什麼明明是塊美玉為什麼會被誣說是石頭,卞和要抱著玉璞痛哭了。

【原文】於是安鄉侯悟,遂言之武安侯;武安侯忽之,不果試也。又馬氏之巧名已定,此既易試之事,猶忽而不察,況幽深之才,無名之璞乎?後之君子,其鑒之哉!

【譯文】安鄉侯聽了,就明白了,他就把這享告訴了武安侯。武安侯並不重視,也不去考驗馬先生的製作。馬先生的特異才能已經為大眾公認。這種很容易考驗效果的事情,還忽略而不去考查,何況那些被埋沒的人才,不出名的玉璞呢?後世的君子,要以此作為教訓啊!

【原文】馬先生之巧,雖古公輸般、墨翟、王爾,近漢世張平子,不能過也。公輸般、墨翟皆見用於時,乃有益於世。平子雖為侍中,嗎先生雖給事省中,俱不典工官,巧無益於世,用人不當其才,聞賢不試以事,良可恨也。

【譯文】馬先生技術的巧妙,就是古代的公輸般、墨翟、王爾,近代漢朝的張衡,都不能超過他。公輸般、墨翟都在當時受過重用,所以他們的技術對國家有用處。張衡雖做侍中,馬先生雖做給事中,但他們的官職都不是工程一類的,技術的巧妙不能貢獻給國家。用人不用他的專門才能,知道有才能又不讓他去實踐,這實在是可惜之至了。

【原文】裴子者,裴秀。安鄉侯者,曹羲也。武鄉侯者,曹爽也。

【譯文】裴先生,是裴秀。安鄉侯,就是曹羲。武鄉侯,就是曹爽。

《馬鈞傳》,選自裴松之注《三國志-杜夔傳》的注文。傅玄(217-278),字休奕,泥陽(今陝西耀縣東南)人,三國魏末到晉初時的思想家。曾撰又《傅子》一書,現已失傳。《馬鈞傳》所記述的馬鈞,是三國時魏國人,中國古代有名的科學家,擅長發明創造和革新機械。

文獻

原始文獻

[1](晉)傅玄:馬先生傳,見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·全晉文》卷五

十,中華書局,1958。

[2](南朝)裴松之引註:馬鈞,見《三國志·魏書》卷二十九,中華書局,

1964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